首页 配音资讯 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为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解说带来怎么样的价值?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为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解说带来怎么样的价值?

2021-12-29 20:14:49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,除了内容丰富多彩、影视拍摄手法独到之外,配音解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“节奏”作为电视纪录片解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于纪录片中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美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。本文以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为例,具体阐释其解说“节奏”中的韵律之美与回环之美,为纪录片解说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理论指引。

phpNdaeGM

“节奏”这一概念在中国最早属于音乐范畴。我们所说的语言中的节奏,是指有声语言也同音乐一样拥有高低有序、强弱分明、长短均匀的声音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现象。纪录片解说是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,解说语言自身丰富的韵律美感,对于提高解说创作的感染力和表现力,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以下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四集《时间的味道》中的片段:

这是盐的味道,山的味道,风的味道,云的味道,这也是时间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这些味道,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、乡亲、勤俭、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,混合在一起,才下舌尖,又上心头。

这一段解说音节排列整齐,布局均匀,节奏鲜明,富有音乐感。比如,“盐的味道,山的味道,风的味道,云的味道”全部是四个音节组成的韵律短语,音节数相同,句式相同,节奏也相同,解说效果一吟三叹,一气呵成,起到了增加音乐感的效果。“盐的味道”与“山的味道”等短语结构重复出现“味道”,运用重复的节奏造成情感上的积累和延续,听之令人荡气回肠,如余音绕梁,不绝于耳。解说员李立宏在体现作品整体朴实平和、自然清新的配音风格的基础上,从内容出发,将解说词中蕴藏的韵律之美用有声语言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,创造出了较强的审美性。

解说时出于对画面的转换和延伸以及情感的过渡和回味的考虑,声音有衔接的地方也有停顿的地方。在配音时,要在衔接处做到“一气呵成、统一连贯”;在停顿处要做到“音断意不断”,恰当运用声音留白,能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,声已落而情更浓的效果。话说完了,思想感情还留在听众的印象里,余音绕梁,给观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。

在纪录片解说中,要想突出节奏的美感,还必须依靠语气的跌宕起伏带动节奏的抑扬顿挫。在有声语言表达体系中,“语气”是某一句话的声音形式,而“节奏”则统领着全篇稿件的声音形式。“语气的跌宕起伏,造就了节奏的抑扬顿挫;节奏的回环往复,贯通了语气的轻重缓急。反过来,节奏的回环往复,是由语气的跌宕起伏的同一和统一形成的,节奏的抑扬顿挫,是由语气的轻重缓急的对立和并比形成的。”抓住了语气,节奏才有了根基。

phpDffLlE

此外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解说节奏,强调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得当,追求语言节奏与影像节奏的和谐统一, 相得益彰。解说者通过想象与情景再现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,借助于文稿和影像中呈现的情景调动思想情感,准确地把握解说词的基调和节奏,从而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,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解说节奏,造就了配音解说的音韵之美与回环之美,使得稿件与语言相契合,影像与解说相交融。它的成功不仅揭示出电视纪录片解说节奏崭新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,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迪。